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吳王夫差開邗溝,溝通江淮間水道;于蜀岡上古邗國舊址筑邗城,是為揚州建城之始。周慎靚王二年(前319),楚懷王重修邗城,改城名“廣陵”。
推薦理由: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鑿邗溝,筑邗城。邗溝貫江、淮水道,“南北水上交通從此創(chuàng)出了新局面。”巍巍揚城,上下二千五百載,古代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交相輝映,溯其源,邗城當為嚆矢。毋庸置疑,吳王夫差誠寰城明珠——揚州奠基者也。周慎靚王二年(公元前319年),楚懷王于蜀岡重筑邗城,遂名“廣陵”,從此“廣陵”就成了揚州的別稱。
漢高祖十一年(前196)七月,淮南王英布反。次年平叛后,劉邦封侄兒劉濞為吳王,轄東陽郡、鄣郡、會稽郡3郡53城,都廣陵。劉濞招天下亡命者“即山鑄錢,煮海為鹽”,國用富足,百姓無賦稅。
推薦理由: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劉邦封侄劉濞吳王,領三郡五十三城,都廣陵。劉濞即山鑄錢、煮海為鹽、輕徭薄賦,時吳國“車掛轊,人駕肩。廛闬撲地,歌吹沸天。孳貨鹽田,鏟利銅山,才力雄富,士馬精妍。”(鮑照《蕪城賦》)《漢書》云“夫吳有諸侯之位,而實富埒天子”,廣陵已然華夏東南中心矣。
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大儒董仲舒為江都相,將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學在揚州推廣發(fā)揚。在揚期間,他豐富和發(fā)展了儒學思想,倡言“正誼(義)明道”。
推薦理由:董仲舒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家、儒學大師。漢武帝舉賢良文學之士,他對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旨絕其道,勿使并進。”為漢武帝所采納,開此后兩千余年封建社會以儒學為正統(tǒng)的局面。董仲舒在揚為官治學,揚州人素來引以為豪,董子祠、正誼書院、正誼巷、大儒坊等皆為紀念董仲舒而設。
隋大業(yè)元年(605)三月,隋煬帝調(diào)發(fā)淮南民工10余萬,開拓邗溝,自山陽(今淮安市淮城區(qū)南)至揚子入長江,河寬40步,沿河兩岸筑道植柳,水陸并行。之后,隋煬帝三下江都,規(guī)模浩大,建江都宮,盛極一時。大業(yè)十四年(618)三月,江都宮變,煬帝被逼縊殺。唐貞觀元年,以帝禮改葬煬帝于雷塘。
推薦理由:隋煬帝有功有過。但隋代開鑿的運河,全長四五千里,溝通了五大水系,既促進了隋唐時期的南北經(jīng)濟、文化交流,更帶來揚州交通樞紐位置的確立,促進了后世揚州城市的綜合發(fā)展。直至今日,大運河仍在繼續(xù)發(fā)揮其重要作用。2013年揚州曹莊發(fā)現(xiàn)隋煬帝墓,并入選當年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2014年6月,揚州牽頭的大運河申遺獲得成功,更加提高了揚州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十月,日本僧人榮睿、普照自長安南下?lián)P州,邀鑒真去日本弘法傳戒。天寶二年(743)四月,鑒真率眾僧21人啟航東渡,第一次東渡之舉未成。此后,744年至748年,又經(jīng)歷四次東渡失敗。天寶十二年(753)十月十九日,第六次東渡。鑒真歷時12年,備嘗艱辛,終于東渡成功。由是律宗傳入日本。
推薦理由:鑒真和尚是生于揚州、譽滿江淮的高僧,他六次東渡,歷盡艱辛而百折不撓,終獲成功。“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是鑒真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他因佛學精深、知識淵博,被日本譽為“律宗始祖”、“文化恩人”,成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座紀念碑。
北宋仁宗慶歷八年(1048)二月,歐陽修徙知揚州,筑平山堂于大明寺西側。次年三月離任。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正月,蘇軾知揚州,七月離任。蘇在揚州知府任上,為紀念恩師歐陽修,在平山堂后建谷林堂。
推薦理由:北宋仿效中晚唐的行政制度,任命以王禹偁、韓琦、歐陽修、蘇東坡為代表的一批文化名人先后擔任揚州行政長官,產(chǎn)生了著名的“文章太守”現(xiàn)象。歐陽修任期雖短,但營建平山堂,主持“平山堂之會”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繼之而起的明代鄭元勛弟兄的“影園之會”、“休園之會”,清代的“紅橋修稧”和馬氏的“邗江雅集”、程夢星的“筱園之會”、金鎮(zhèn)、方浚頤的“平山堂之會”等一系列詩文酒會活動在江南,甚至在全國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流風余韻延至民國。自北宋以來,平山堂成為揚州的文化符號和精神高地,在文化人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明思宗崇禎十七年(1644)七月,南明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史可法駐揚州,督師抗清。南明弘光元年、清世祖順治二年(1645)四月二十五日,清豫親王多鐸率軍攻克揚州,史可法壯烈殉國。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五日,清兵在揚州城內(nèi)大肆屠殺,史稱“揚州十日”大慘案。
推薦理由:孤城喋血,揚州十日,史可法率揚州軍民奮勇抗清是清軍入關以來首次遇到的軍民一體最堅強的抵抗,這充分體現(xiàn)了揚州人民敢于反對民族壓迫的行動和愿望,一種勇于抵抗外侮的犧牲精神,具有強大的號召力和鼓舞作用。因此,史可法和史公祠被江蘇省和揚州人民政府定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典范和基地,其英勇事跡也已成為輝耀中國歷史的不朽一頁。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九月,康熙帝首次南巡,至康熙四十六年(1707),共六次南巡。清高宗乾隆十六年(1751)正月,乾隆帝首次南巡。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亦六次南巡??滴?、乾隆各六次巡視均曾駐蹕揚州。乾隆第六次南巡時,降旨將《四庫全書》另抄三部,分貯揚州文匯閣、鎮(zhèn)江文宗閣、杭州文瀾閣。
推薦理由:清代康熙和乾隆皇帝的分別六次南巡,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斯時國家統(tǒng)一,國力強大,生產(chǎn)力提高,政局穩(wěn)定,社會長治久安,文化昌盛的一種繁榮局面。是中國封建社會走向歷史發(fā)展頂峰的一次超越。他們多次駐蹕揚州,對提高揚州知名度,促進揚州商業(yè)的繁盛和消費水平的提高,以及揚州八怪和揚州學派的出現(xiàn)功不可沒。也使揚州由此步入當時世界具有50萬人口以上的十大城市之列。
清代中期,揚州地區(qū)出現(xiàn)一批關心民生疾苦、志趣相投、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書畫家,稱之為 “揚州八怪”(揚州畫派)。從康熙末年崛起,到嘉慶四年“八怪”中最年輕的畫家羅聘去世,前后近百年,成為中國畫史上的杰出群體。
推薦理由:清代康、雍、乾、嘉時期,在揚州活躍著一支思想叛逆、畫風獨特的書畫家群體——揚州畫派,俗稱“揚州八怪”,其代表人物有:金農(nóng)、黃慎、鄭燮、李鱓、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羅聘、華巖、邊壽民、閔貞、李葂、陳撰、楊法、高鳳翰等。其師法自然、敢于突破藩籬、勇于創(chuàng)新的繪畫風格和成就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們的藝術作品是揚州的寶貴財富,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他們的藝術風格滋養(yǎng)著當代揚州畫壇。
1949年1月25日凌晨1時,中國人民解放軍開進揚州城,當天成立中共揚州市委。揚州城宣告解放。26日,建立揚州軍事管制委員會。27日,揚州市人民政府成立。
推薦理由:1949年1月25日,揚州城解放,揚州的歷史由此掀開嶄新的一頁,長期飽受三座大山壓迫的揚州人民,從此昂首挺胸當家作主,逐步過上幸福生活。新中國成立后的揚州,黨政軍機關和人民政權迅速建立,各項事業(yè)得以恢復和發(fā)展。在揚州建城2500周年的歷史長河里,揚州解放之日,值得揚州人民永遠銘記。
信息來源:揚州網(wǎng) 信息整理:m.coffeeupcyclellc.com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lián)系我們 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0-2021
蘇ICP備10068214號-2 蘇公網(wǎng)安備32102302010144號 技術支持:平邑在線